繁簡統合體擬案的可行性探討

 

1.0 海外文章常見到簡繁錯譯

 

海外某報報導<鹽的功用>中有一句說:鹽有殺菌排毒、收斂皮脂腺的作用,用鹽洗是油性頭髮的首選。顯示簡繁轉譯時 vs.,詞組中 vs頭髮,這些都沒有錯;但 洗发卻譯成了洗發----此例證明簡繁轉譯的軟件設計,確實不能全部解決簡一繁多問題。而海外報紙或網絡文章,幾乎每天都可發現類似的錯譯。

 

由於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,近年來有關當局頗注重在國外宣揚國家形象,曾用多種文字作文宣,具有一定成效。卻忽略了本國文字的簡繁不對稱問題。試想如果一篇用簡體起草的文宣,或政府高層的一段談話,在轉譯過程中作了錯譯,僑胞會有怎樣的想法?

 

筆者認為在現行大陸規範字中增補一些傳統漢字,以解決一對多問題,其實只是完善現行規範字的不足。修訂後一般民眾的書寫習慣,並不必立即改變,只要求新出版的刊物,以及簡繁轉譯的軟體設計者,嚴格遵行即可。後者大概會樂不可支,因為有了簡繁一對一的對應,他們只須列出一張簡繁對照表,不必挖空心思去做智能設計了。

 

2.0 從漢字的應用層次談統合體的可行性

 

統合體不僅針對一對多問題而擬定,還想整合繁、簡體,以使漢字在7千個通用字範圍內書同文。因此在約2600個繁簡字形的差異中,擇優選用了約600個繁體,2000個簡體。

 

常用的簡化,不常用的不簡化,這原是當初漢字簡化的原則,亦即簡化與否依應用的層次而定。現在先從這方面來探討繁簡統合的可行性。

 

對於專家學者來說,2千個簡體字,只占了3萬正體漢字的7%,或只占7萬個傳統異體字的3%,猶如滄海之一粟。對於那些憑傳統漢字研究古代文化或古漢語的人來說,這相對少量的簡化字的留存又有何妨,為何有人主張要全部廢簡復繁?那些認為簡化字會阻斷傳統文化的人,更是過慮了。我己在擬案的文章中說明(ref.3),統合體照樣可以正確轉譯一般性的古籍文字,使它成為文化普及本(文普),猶如科普一樣,可能更易於讓大眾了解、傳承並發揚中華文化。

 

另一方面,對於大眾的一般應用文來說,這2千個簡體字,只占7千個通用字的29% ,其它71% 都是傳統的漢字。為彌補簡體字的不足(一對多、同音代替…),增加的600 個傳統漢字,也只占7千通用字9%,對於全盤擁簡的人來說,這樣必要的增添,似乎沒有理由拒絕。而且所增加的傳統漢字,在某些方面,要比對應的簡化字為優(ref.1)

 

因此,無論從那一個應用層面去看,繁簡統合體的組成(600繁體、2000簡體),大體符合常用簡化、不常用不簡化的要求,應算是實用的,也是可行的。

 

3.0  UniCode編碼方式顯示了繁簡統合的趨勢。

 

在繁簡字形微差的142字組中己有69字組編為同碼,如下表:

 

 

 

 

其它73組是微差異碼字,如改為同碼,也未嘗不可,詳見下表:

/盗

/

/

/

/

/

禿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祿/

/

/

/

/绿

/

/

/

歿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/

滿/

/

/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異形同碼,顯示繁簡統合的趨勢。

 

4.0 部首統一是最有效的統合方式

 

筆者在擬案中對於部首的整合已有詳盡的說明(ref.1)。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槓杆作用很大,10多個部首的統一,可統合1000個繁簡字。

Unicode編碼序號是依據部首編排的,同一種部首雖然繁簡部首異形,卻編在一起。這是編碼者把異形部首視為同類,正可表示部首整合的合理性及必要性。

 

筆者對於部首的擬案是:除言旁採用繁體外,其它概用簡體部首。此因[]的彎曲筆形不像楷書;而[][] 較為象形,也更近楷體。

簡體部首/金、饣/食、纟/糸是沿襲繁體部首 /水、忄/心、衤/衣…的方式簡化,意在使右邊聲旁有較大的空間布局;門簡作门也是出於同一理由;至於部首 >、黽>、龍>、韋>…,使複雜的字形結構化簡,更值得統合體採用。

 

下表表示19個部首字形統一後,對於統合字數的影响,以[金]統合190字為最多。19 個部首統一後,得到繁簡字形一致的字數共1105(見下表)。

齿

190

132

123

120

84

76

69

61

58

53

39

21

20

17

14

14

6

4

3

 

5.0 統合體有利於漢字的未來發展

 

統合體固可用來轉譯一般古籍,它的重點應用還是現代通用字。它包含了660個未見於古籍的近代文字(ref.3),日後這類新字還會增加一些。

另一方面,現代漢字大多己成為詞素,詞義與單字的傳統字義已有隔離,日後可能更加疏遠。單字演變成為組詞的符號,就像偏旁組成單字一樣。

 

可以預見的,為求有效的傳達訊息,詞量雖可能增加,但組詞的符號()會逐漸減少,符號()的結構也可能趨簡。統合體把繁簡字形合一,字量縮減了一半;又大部分選用結構簡單的簡體字,這與漢字的未來發展趨勢配合。

 

6.0 擬案的實施方式

 

1. 先分批詳細討論擬案的內容,凝聚共識;正式定案後,作為華人共用的規範字。

2. 統合討論宜自易而難,由微差筆形開始,而部首整合,以至於其它繁簡字組。

3. 新訂的共用規範字,只要求新出版的刊物,以及簡繁轉譯的軟體設計者,嚴格遵行。一般民眾的書寫習慣,須長時間培養,不必要求立即改變。

 

要之,繁簡統合的定案與施行,可歸納為如下4 句話:繁簡互為異體,擇優選一為

正,分批討論定案,網頁印品先行。

 

 

附题:摘录他人”繁简问题”的看法并加批注

 

   如果你向人问起繁简体问题,大概3 个人会有3 种看法,在这方面凝聚共识确实很难。以下是从网上查到的,某些人对于繁简体问题的看法,并加注了笔者个人的意见(---之下,蓝字)。繁简统合拟案是否可行,端在能否获得大家的共识。因此在摘录他人的意见之后。加上自己的注释,以便抉疑解惑。

 

1. 国外汉学家马悦然的看法:

 

马悦然说“汉字的发展、变化是有规律的,不可以被硬性改变。秦汉以后,直到简体字出现前,汉字几乎是没什么变化的。而这件事情最大的意义就是使中国的历史得以传承。举例来说,明清人读唐宋人的文章没有任何障碍,因为他们读、写的是同样的文字,但在使用简体字的现在,却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读懂古籍了,其中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根本就不认识繁体字。”

 

---- 统合体中的简体(2000)与传统汉字可作”一vs.一”的对应,以”统合体”翻印古籍是可行的(统合体中5000字是传统字形)。能否读懂古籍不只是字体问题,不少人认得繁体,也未见得就能读懂。

 

马悦然认为,繁体字与简化字相比,在读、写甚至领会文字内涵上更具美感。

 

---- 这是指外观上的美感吗?有部分草书楷化的字,例如言旁[]可能给人有这样感觉,在这种场合,统合体是采用传统字形的。也可以把是否美感列入评估的条件中,但须在同一造型的基础上比较。

 

“很多人反对繁体字的理由是认为繁体字难写、难学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”马悦然说当年他教外国学生学汉语,是把繁体字、简体字同时教给他们的”。

 

--- 事实上自秦汉以来,就出现了笔画较少的”俗体字”。实际上俗体(简体)字,一直都在民间流传。如果繁体字不难,历史上就不会有简体出现。难易虽带有主观上的认知,但某些繁体字的结构过于复杂,却是不能否认的。

 

马悦然也承认,把在中国大陆使用了近50年的简化字改回繁体字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,但考虑到中国5000年历史的传承,以及汉字美学的表达,付出这些代价是值得的

 

--- 所谓历史传承以及汉字美学,我己在前文批注。简化字固有所不足,但可以完善,或部分舍弃,不必全面改回繁体,马悦然先生忽略了简体字的优点。

 

 

2. 台湾地区领导人的看法

 

台湾地区领导人马**前曾表示,海峡两岸已成功举办多次经贸论坛,未来应该举办文教论坛,希望达到两岸“书同文”的目标。他呼吁印刷、出版时应该采用“正体字(即大陆所称的繁体字)”,手写的时候可以采用“简化字”。

台湾学者李鍌的建议是,两岸“正体字”与“简化字”的趋势,可朝“识正写简”的方向走,即在印刷及正式场合中使用“正体字”,至于手写,可写简化字,方便即可。

 

---- 识繁写简,仍然是繁简对立。他们依然”先入为主”的把繁体当作正体字,在这种情况下,两岸即使举办文教论谭,也很难取得共识。惟有先放弃成见,客观的面对繁简问题,认为繁简体各有优劣,而后商谈取舍。也就是笔者所建议的繁简互为异体,择优选一为正”,所谓正体应是两岸共同的规范字,须经过专家学者、依设定的选用準則、在繁简体之间,逐字或逐部评选之后决定的。

 

3. 语委专家的看法

 

”我个人不赞成恢复繁体字。”国家语委资深专家、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表示,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,简化字的负面作用被夸大了。事实上目前简化字没有变得面目全非,从繁体字转化到简化字的文字数量并不多。

这位专家分析,从文字发展来看,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,由繁到简是文字发展的规律,讲究的是简便性和明确性。目前简化字并没有简化到几个文字不能分辨的程度,而是合乎相关要求的。所谓“繁体字承载传统文化,简化字破坏了文化传承”的观点过于夸张了,“如果越老的越好,为什么不用甲骨文?”

据介绍,汉字简化字总表共包括2235个字,其中532个是从繁字体直接转化成简化字的,另外有1000多个是类推过来的。因此今天的青少年学习繁字体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难。

 

----笔者大体同意这位专家的看法;如果简体字与传统汉字能做到”一对一” 对应的话,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,简体字亦可承担。

 

针对“恢复使用繁体字”的建议,教育部语用司负责人表示,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未做修改前,目前简化字作为规范字的使用要求不会改变。据了解,这表明在公务活动、教育教学、新闻出版、广播影视、主要公共服务行业等领域,简化字须作为基本用字。在其它领域,在有关法律法规允许下,对繁体字的学习使用不做干预。

 

---- 这位专家的说法,大体代表目前大陆官方对于繁简体的立场。这种立场似乎表示:如有必要,通过语文法的修改,恢复部分繁体字是容许的。笔者期盼:在两岸协商书同文” 之前,是否先行恢复部分繁体字,以解决”简一繁多”问题?目前这问题在网络及海外转译的文章中,确实很严重。

 

4. 不具名的一个专家的看法(摘录)

 

有一个人,写了一篇文章 他说繁体字应该叫做正体字, 简化字应该叫做毛体字。还有人说,简化字是共产党的特别制造,是极左思潮的产物。其实建国以来的汉字改革,是20世纪初历史的延续。

19473月,在上海成立了支持新文字运动的中国语言学会。1952年的2月,在北京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。同一批人,同一种性质的组织,时间只隔了五年,并不是解放之后才搞汉字改革。因为汉字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。

初期一些做文字改革的人,是一批爱国知识分子,文化教育工作者,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黎锦熙,他就是国语字母bpmf的发明者。另外解放区也有一些做文字改革的人,解放以后,他们合流了。我们的文字改革都是在早期前五十年提出来的,没新东西。如果说简化汉字是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,台湾人会很不服气。他们说蒋介石“新生活运动”里头就提了二百多个简化字,你们怎么不算数啊?当时的北洋政府已经接受了一些知识分子的意见,北洋政府的教育部,就发布过简化字。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延续的东西。有变化只有一点,就是建国以前的文字改革,知识分子的一个群众运动。解放以后,他们就转变为政权所支持的一个国家的行为。

 

---- 简化字发展的历史确实是如此。

 

简化汉字不是做得很好,不是说一点缺点都没有。那么请问,简体字和繁体字哪个好呀?我的看法是各有好处。从微观上来讲,有的字好,有的字不好,这是一种字的优选。汉字要优化,在字形上优化,选择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。既保持它的理据,符合它的系统,同时笔画要尽量地减少。海峡两岸人坐在一起,一个字一个字去比,哪个好我们就用哪个。所以字本身我们从微观上去解决, 会比从系统上去解决会更好一些。汉字不是越简越好,越简的东西它就越容易给错,你写繁体字往往它还不会错,这是区别度的问题。另外有些简化方式确实是不好的,比如草书楷化,把它搀到楷书里面,对这个系统和字理都是有不好的影响。所以我们讲简化字和繁体字,先列一些问题,认真地坐下来,细致地去看,要结合到我们的词和语言的发展,以后慢慢地做。

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间,笔画18画以上的字,都会产生笔画不清的问题。现在印刷的时候小五号字是作注的,你想想会是什么样的局面。所以简化字繁体字孰优孰劣,优劣互补我们需要去分析。而且还要两岸在一起。这是一。第二有没有一个顾全两种不同使用者的万全之策呢?我想没有。凡是中文专业,汉语专业、历史专业,都应该认识繁体字。此外,有人说简繁字的转换之间会有一些问题,这个问题,也要有非常细致地研究。

我们这一次所做的新的规范(8300),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。比如说很多的姓名和姓氏的用字,过去都把它当成异体字,现在这些字都解放出来了,就为了方便大家去取名字。

 

----- 这位不具名的专家的看法与笔者比较接近。

 

參考(Ref.)網頁

1. 繁簡統合體之擬案及其系統詳析()
http://www.pkucn.com/viewthread.php?tid=265492&extra=page%3D2

2. 繁簡統合體之擬案及其系統詳析()
http://www.pkucn.com/viewthread.php?tid=265793&extra=page%3D2

3. 統合體與古籍用字及現代用字的關係

http://www.pkucn.com/viewthread.php?tid=266838&extra=&page=1